“今日设计与前景”讲座报道

"Today's Design and Prospects" Lecture Report

主讲人简介:

Prof. Dr. Michael Erlhoff,德国设计专家、艺术理论家和作家,德国设计理论和调研协会以及国际艺术评论协会的会员,曾在国际上多项设计比赛中担任评委。早年在汉诺威大学取得德国文学、艺术史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后,埃尔霍夫担任了几年调研助理和助理教授,后于汉诺威国家剧院担任助理监制,并且也在另一所科技大学担任教师。他组织创立了科隆设计奖和科隆设计国际奖,是迄今为止为年轻设计毕业生颁发的奖金最高的奖项。他与乌塔·布朗迪斯(Uta Brandes)一起出版了杂志“Zweitschrift”,还担任艺术杂志“K”的主编,出版年刊“Kurt Schwitters Almanach”超过十年。

  • 1986年至1990年,担任德国设计委员会理事。
  • 1991年,被委任创立科隆国际设计学院,出任首任院长,并作为设计史和设计理论教授在该校任教至今。
  • 1991年,他与乌塔·布朗迪斯一起经营“be设计工作室”(设计咨询及调研公司)。
  • 1992年至2006年期间任由他本人参与创建的以著名美国已故设计大师雷蒙德·罗维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主席。
  • 1997年,他被香港理工大学任命为客座教授。
  • 2002年至2006年,他还担任科隆应用艺术大学文化研究系的系主任。


讲座纪实:

2017年12月7日至12月12日,埃尔霍夫和布朗迪斯教授将在南京大学开设一系列有关设计与艺术的讲座,并且以工作坊的形式和学生进行互动。在今天的讲座中,埃尔霍夫教授以“今日设计与前景”为主题,将设计作为社会与经济现象展开进行讨论。埃尔霍夫教授拥有多年社会学、文学、艺术史等不同领域的研究经历,藉此,教授审视设计行为的视角不同于行业设计师,而是从个人经历出发,以一种社会性眼光去寻找面向全社会的设计方式与设计思维。


“Design is everywhere”(生活处处有设计),从交通工具到交通方式,再到行人步行在人行道上的方式,无一不是一种设计行为。甚至道路两边的树木,也是由自然设计的,同样都是设计行为,而在这里设计者的意涵被扩大了。虽然设计行为充斥于日常生活之中,却不代表设计行为本身是普通的,相反,每一个挣脱结构束缚的设计都是不同寻常的,是对固有的设计行为的颠覆。在此,教授介绍了多种不同于我们一般理解中的设计门类,服务设计、商店橱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声音设计等,以此向我们说明,设计所带来的不应该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更可能是一种共处模式、一种劝说方式、或者是形象与意象的树立。

除此之外,设计所要解决的还可能是设计本身所产生的附属问题。例如,如何解决设计所导致的冗余问题,即设计过程是否可以降低不必要附加品的生产?是否可以增加设计环节的重复利用率?在此,教授提出,只有当设计是实用导向的,而不是展示性物品的生产时,设计行为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才能不断自洽、不断自我演进;并且在此过程中,设计者才真正进入了并且能够去优化设计行为,而非将其包装成为物性产品的生产。


今晚的讲座也是接下来四天工作坊活动的序章,教授也向我们提出了作为学生如何拥有设计的思维,并且在不一定进入设计实务操作的同时,也能够在各自专业背景下运用设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