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课程

Book Design Course

一、  课程介绍

2018年10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南京大学图书馆合作,面向“艺术与文化创意”试验班同学开设了书籍设计实验课。这门课程是艺术学院对已有课程包所做的一次调整与丰富,在此前艺术理论、新媒体与文化创意、平面设计类课程的基础之上,加开了书籍设计、影像制作、时尚设计等工作坊课程,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们的艺术参与和文创实践。

书籍设计实验课主要分为中文古籍装帧和西式书籍装帧,利用古籍特藏部理论体系完备、操作经验丰富的文献修复团队优势,为同学们奉献了生动、细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彩课程。

【中式装帧】

中国古籍从简牍帛书开始历经一千多年的变迁。在文献书写材料由竹木丝帛向纸过渡的过程中,书籍制度也随之由卷轴制度向书册制度过渡,在经历了卷轴、旋风、经折、缝缋、粘叶、蝴蝶、包背等形式之后,最终定型于线装。中文古籍装帧就主要向学生教授中国古典的毛装、包背装、线装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进行画版、压书、裁书、浆背、打孔、穿纸捻、订线等实际操作,最终完成三种中国古典书籍装帧形式的制作工作。


书籍设计实验课与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化与艺术创意”试验班以往的理论课程不同,这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工作坊课程。对于艺术学院文科试验班的同学们来说,书籍设计实验课是在整个二专项目课程包中难得的“第一次”——第一次了解古籍与书籍装帧的专业知识,第一次从理论迈向工具与操作台,第一次历经八周的课时酝酿出亲手制作的成果,不相熟的同学也第一次在工作坊中认识彼此、互帮互助。

同学们走出教室、放下书本,拿起专业的工具探索全新的领域,不仅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一本书籍的诞生,更能亲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册本。宣纸、直尺、针锥、浆糊,折叠、裁切、缝制、浆背,围坐在创客教室的一方桌前,细致耐心,灵巧工整。

经过八周的学习与制作,同学们亲手制作了六本属于自己的书籍,但更加重要的是领略到了书籍装帧之美——古籍特藏部三位年轻的老师活泼又专业,将古籍修复与书籍装帧的知识、理论与方法悉心传授,与同学们相处融洽、教学相长,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而艺术学院也在新添的工作坊课程中不断探索学生们的课程内容与上课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拓展学生艺术参与、文化创意的丰富可能性。在教学相长的交流互动中,师生共同将艺术幻境拉往现实的尘与土中磨砺,让天马行空的创意变成件件掷地有声的成果。

【课堂掠影】





【精品讲座】

在课程中,我们特别有幸聆听到了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张品芳老师的学术讲座,介绍了有关碑帖的装潢形制和案例。

张品芳老师是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从事古籍、碑刻传拓及拓片修复装裱工作30年。主持多项重大历史文献修复项目,参与众多重要市政、高校及名人手迹碑刻项目。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聘为上海、湖北传习所导师。分别被复旦大学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聘为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荣获2017“上海工匠”荣誉称号。

碑和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传播形式,而装潢技艺为保护具有重要史料、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的碑帖拓本及传承中华古代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品芳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手卷、横批、立轴、经折、册页、折叠、线装等碑帖拓本的装潢形制,带领我们细细鉴赏了历代珍品,极大地拓宽了课程内容

张品芳老师也特别介绍了碑帖拓本的折叠装与经折装的制作方法,这让刚刚学习完中式古籍装帧的同学们更有共鸣,也学习到了更传统、专业、精细的技法,见识到了制作传统拓本与书籍的艰深。与张品芳老师的交流让同学们对于古籍、碑帖文化的兴趣更深了,也与课堂内容相互对照,补充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成果展览

 在八周的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完成了四本中式装帧和两本西式装帧的书籍,利用老师课堂传授的知识、同学们精心制作的成果、和古籍修复部老师们的已有书籍装帧作品,组织、策划了一个小型成果展览,作为本学期书籍设计实验课的完美收官。

书籍设计课程展是本学期南京大学文创实践联展的组成部分,于2018年12月13日-19日在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二楼大厅开展,策展人莫崇毅,策展助理修远兮、张家伟(均为“艺术与文化创意”试验班成员及书籍设计实验课学员)。


展览以分享书籍装帧知识、展示课堂风采与同学成果为主,共有八块展板与三个展台,并制作了课程介绍短片,向全校师生展示了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科试验班和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年轻老师们的风采。在展览期间,时时有同学、老师、甚至校外嘉宾驻足观赏,还有不少老师同学与展览的志愿者同学交流、切磋,收获连连好评。

展览现场图片


中式装帧展台


西式装帧展台

现代快报和金陵晚报等多家媒体也分别对此次校内展览进行了报道,彰显了南京大学学子的风采:

莫崇毅老师认为:“开设这堂课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来发现中西方之间的关联与不同,还有一个就是希望同学们可以将自己学到的技艺转化成创意,应用到他们的作品之中去”。

 本学期书籍设计实验课与书籍设计课程展的一脉相承,既丰富了上课内容与形式,又将“艺术与文化创意”试验班同学们的学习过程与制作成果完整保留,通过策展的形式起到了宣传的作用,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到艺术学院与图书馆的教学成果,也让外界看到了南大学子的风采。

三、学员心得

范湄婕:上这个课之前,觉得书籍装帧与制作似乎是一种难以企及、古老精深的技艺,也担心过课程内容会不会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是当第一节课时,三位年轻的老师带着我们从裁纸开始做起的时候,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正式被打开了。从实际操作中我才真正明白,制作一本书不仅需要技能,更需要耐心和细心,尤其是在工业生产没有普及的时代,书籍制作的复杂性,更提升了知识的高贵感。每周的四个小时都过得非常快,看着一本本书在我们的努力之下,从简单的原材料逐渐成形,真的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在做书的过程中,仿佛能从其他的生活压力中暂时抽离,纯粹地享受手工带来的宁静充盈。其实不论上什么课,都是尝试新事物的契机。这门课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使传统技艺重回现代生活,将我们带入手工制作的情景,用双手、用心,去体会书籍装帧技艺的初心与匠心。感谢三位可爱的老师,以及你们手把手的耐心指导,正是你们的坚守,才使传统技艺之美得以传承!

陈玮嘉:裁纸、打孔、穿线,说起来没有什么难,但真到了自己上手的时候,才知道要做得整齐漂亮是多么不容易。虽然我做的“歪瓜裂枣”离市面上“亭亭玉立”的笔记本成品还有好一段距离,但那一刀一针一线中的虔诚心情,还有背后代表的每周四午后工作室里惊叫与欢笑齐飞的快乐时光,是商店里不可能买到的独特体验。也感谢几位老师的倾囊相授和耐心指导!(摇旗呐喊:求开书籍设计进阶班深造班大师班!!)

罗逸琳:每个周四,都是自己手机使用时间最短的一天,因为四个小时的书籍设计实验课需要手指不停地在纸张间穿梭。即使课程结束后,不再清晰地记得裁纸、折纸、缝线的每一个步骤,但这种沉浸于手工艺制作的感觉是难以忘记的。也许艺术对我们的陶冶,除去它本身,还有抵达它们所需要的长久专注力。

蒋涵:本次书籍设计实验课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在制作中国传统书籍装帧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人类的书写工具在古代和今天其实始终没有失去它最本质的特征,而东西方不同的装帧设计方法其实也有内在的共通之处。

张士昊:能抓住大四的尾巴选到书籍装帧课真的很开心,一个是我一直都比较喜欢做手工,裁纸装订把书页对对齐的感觉真的太爽了,还有一个是我很喜欢小本子,能自己做小本子好有成就感,甚至打算学会了以后去开个淘宝店哈哈哈哈哈。这些都是后话了,真的很感谢学校,感谢艺术学院,也很感谢耐心教我们的老师们,又温柔,又耐心,又可爱!总之真的真的很喜欢,上这门课是我这学期最开心的事情之一了!

董宇: 这门课很新奇很有趣,让我接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了解过的知识。在图书馆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亲自动手,体验了如何制作一本书,体验了书籍的不同装帧方式,了解了中式装帧与西式装帧的区别与相通之处。针与线的配合,纸与墨的映衬,成就了一本本或装帧精美或简单随性的书籍。感谢可爱的老师耐心而细致的教导,感谢同学们带来的温暖与快乐!

李岳:读了那么多年书,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了解一本书的诞生,第一次了解到这么多有关书籍装帧的知识。在课上我们做了四本中式装帧,分别是毛装、包背装、四眼线装和六眼线装。以及两本小小的用裁西文书时多余的纸制作的“书”和一本西式装帧的书。老师水平专业,指导耐心,同学们专心做事却也有说有笑。感觉做书的时候心特态特别平和,很愉悦,几个小时做下来好像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这个学期我正好做了一个有关书籍装帧工艺对比差异的小研究,亲身学习做书无疑是有助于我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总之真的非常感谢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提供机会,也感谢书籍装帧实验课的老师们!

高思远:书籍设计实验课是我这个学期最喜欢的一门课。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书籍制作流程,每一本书背后都有着如此复杂而精致的程序,但距离感也随之被抹去。我最喜爱的方式是中西方的线装,纸与线的交织,让我意识到不同材料之间的距离并非想象中那般遥远。这种材质上的创新对我的设计思维有很大的启发,也是我最感谢这门课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