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读书会

"Art & Culture Plus" Book Club

2020年10月18日下午,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逸夫馆艺术学院报告厅举办了以《傅山的世界》为阅读文本的第五期艺术创意+读书会,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莫崇毅老师担任领读人,吸引了众多同学到场参与讨论。

现场回顾

在引入部分,莫老师以“为什么要读书”这一问题开场,董其昌在谈论“气韵生动”时说到,气韵乃“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但“亦有学得处”,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文创专业的同学而言,南大的平台以及各种实习实践机会可以让大家做到“行万里路”,而另一方面“读万卷书”则需要大家自行下功夫。

第二个问题,关于应该读什么书。“学问”与“科研”可以分开来看,但要注意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想“学问”好,要加强对原典的阅读,例如美术专业的同学要多读画;想“科研”好,首先要重视“学问”,其次要关注当前最新的前沿论文,对于文创的同学而言要多读文艺研究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以及一些重要的经典论著,从中学习治学的方法。

第三个问题,关于研究生要做什么样的科研工作。首先,莫老师向大家推荐了周计武老师的《艺术的祛魅》一书,并阐释到,艺术本身是混成的,不管是古典还是当代,当它被创作完成后,甚至已经脱离了它的创作者,成为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人能对其做出很好很完美的解释。并且任何试图去条分缕析一件艺术品,试图以一种固定的框架去评价它的行为,都会使一件混成的艺术品平庸化,因为我们任何当时当下的语言都有它的局限性,我们在试着去分析评价一件作品的时候,可能获得的东西不比丢失的东西更多。然而,我们所有的同学必须在面对这一困境时进行科研训练和科研工作,那怎么样才能避免使我们的科研工作陷入平庸?具体而言有两点,首先要关注艺术史中新因素的形成与介入,其次是特殊事件对艺术史的影响,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避免简单建构式的研究思路。《傅山的世界》就是一部把专家的艺术思想放在宏观艺术史框架中,关注审美因素的新变化,关注重大社会事件的一部具有研究示范意义的论著,值得同学们反复研读。


接下来转入正题,莫崇毅老师以ppt的形式就《傅山的世界》一书进行逻辑梳理,并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傅山的世界》一书是把傅山的艺术思想放在时代的背景之中,包括“尚新好奇”的社会风气、山西学术文人圈对于碑刻的喜爱以及明清易代等重要事件,因而十分具体化,很有说服力,而且提供了一种方法上的示范性意义。

接下来转入正题,莫崇毅老师以ppt的形式就《傅山的世界》一书进行逻辑梳理,并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傅山的世界》一书是把傅山的艺术思想放在时代的背景之中,包括“尚新好奇”的社会风气、山西学术文人圈对于碑刻的喜爱以及明清易代等重要事件,因而十分具体化,很有说服力,而且提供了一种方法上的示范性意义。


之后莫老师关于董其昌“熟”与“生”的书法和绘画观念进行的介绍。书法讲究“熟后生”,即与古人刻意保持距离;绘画则讲求“熟外熟”,即在这一门语言之外形成一门新的语言体系,直接与人沟通。进一步,书中提出了关于“临”的思考:是亦步亦趋的效仿,还是寻求超越?莫崇毅用古代的师徒关系进行了类比。通过全新阐释式的“临”,体现出临帖过程中的游戏性、趣味性,同时也成为知识精英彰显社会地位与文人涵养的方式。结合布鲁姆“影响的焦虑”观点,看待王铎“吾不服!不服!不服!”的例子,可以了解这一时期书法家对自身书法创作自成一格,且坚信定有赏识之人的自信。

接下来进入本书的主人公——傅山。傅山出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山西,但却是一枝独秀的书香家族,出身相对优越,在进入三立书院之后成为学生领袖,崇祯年间进京援救袁继咸,并在之后与其交往密切。之后明朝覆灭,傅山成为了思想上的反清斗士,依旧怀念故明。在傅山的书法绘画创作上,这种黍离之悲更有着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例如他著名的“四宁四毋”理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就显然是一种不愿流俗的“不合作”之态,相似的气质在与他同时期的画家八大山人的作品中亦可见到。再比如傅山对于颜真卿的追随与对赵孟頫的抨击当中,认为颜体“拙”,赵体“巧”,书法评判的背后融合有道德判断。

最后,莫老师结合书中的内容简要介绍了清初的山西学术圈。清初的山西重量级学者云集,在明朝覆亡的大背景下这批学者之间具有心照不宣的民族意识。在这种氛围下理解他们对于金石学的热衷,就要超越文字、书法之学了,傅山的“碑梦”即为例证。

读书笔记  

2020级艺术传播与文化创意专业研究生 王若寒

《傅山的世界》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让我深入了解了一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白谦慎先生的研究没有局限于对于艺术本体的讨论,而是将我们带入了明末清初一种特定的情境,这是“奇”的情境,商品经济的发达,印刷出版业的进步,从市井小民、买办商贾到文人大夫,对“奇”的追求在各个社会阶层中流动,在下层人士中,这种“奇”来自商品经济中买卖双方关系互动中产生的张力,而在诸如士大夫、文人的上层人士当中,这种“奇”与艺术家面对文化遗产,从而开始思考和审视自我的地位产生的“影响的焦虑”有着重要的关系。大量的定性研究、详实的资料支撑,从而使得本书像一幅卷轴一样将傅山的生活如一场戏剧般向我们展开,这似乎消解了间离效果的“第四堵墙”,使得本书呈现出一种戏剧般的张力与生动。文人士大夫的挣扎,社会的齿轮运转的压力,政治的黑暗与愤懑,种种“戏剧化”的冲突使得傅山开始思考“个人意志”在艺术创作中的合法性,对旧法的调侃,对新法的尝试,傅山的法就在新旧二元对立中得以确立。

2020级艺术传播与文化创意专业研究生 金培

合上书本,让傅山的书法作品如过电影一般在社会的大背景下一张一张闪过时,忽然想起丹纳曾言社会和时代精神每发生一次剧变,也会产生新的理想的形象,在这一点上,美术馆和博物馆很像,用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东西,正如有生命的形体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与标记。那么反之,我们也从艺术作品以及一批艺术作品的比较分析中窥见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馆也是一种博物馆。我们可以像侦探一样,以艺术作品为线索,既可以从单个线索入手,从载体材料、图像表达等多个角度入手找出其中暗含于其中的时代环境信息。也可以从面出发,将一批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横向比较能够更全面、更准确的推断出同一时期创作者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纵向的比较能帮助我们推断出画家的人生变迁及时代的发展趋向。正如在尚未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我们通过古人留下的玉器、金石器等层层剖析,以此为线索,探究当时的社会与历史。精美的玉器与书法作品一样,都是人类用想象力创造出的艺术作品,我们能够从玉器中发现历史,那么书法中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