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科试验班策展教学实践介绍及BonBon教学成果展

2017 Liberal Experiment Class Curatorial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BonBon Teaching Achievement Exhibition

“策展”是南京大学文科试验班(艺术与文化创意)教学实践当中的一个核心关节,也是培养综合类大学跨学科文化创意人才的一个关键步骤。

        “策展”是文科试验班(艺术与文化创意)教学实践当中的一个核心关节,也是培养综合类大学跨学科文化创意人才的一个关键步骤。在策展过程中,学生们会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以及自我熔铸的见解“视觉化”,同时考虑传播效果——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通过“展品”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这促使学生们有动力不断加深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跨学科领域的探索;主动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充分锻炼动手能力。

        自文科试验班(艺术与文化创意)开班以来,我们组织学生主办或参与了数次学习实践策展,包括“南大·面孔——拼贴艺术创意展”,“缤纷托斯卡纳——意大利画家金陵驻地项目作品展”(展览详情参见文末链接),“BonBon展”等等。其中,“BonBon展”是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也是最能体现我们进行跨学科文化创意教育理念的学生策展活动。

当观念与现实彼此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当意义之流在创生的土壤中绵延,会埋下怎样的种子?当厌倦了陈规和束缚的我们掌握话语,会如何借空间表达自我与理念?BONBON 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的可能性:地域与文化,时代与媒介,空间与质料,不同元素的碰撞在此呈现出一幅有关未来,有关创意,有关灵感的动态画卷。


此次展览,是文科试验班一学期以来的教学成果与创意结晶的集中呈现。“文科试验班(艺术与文化创意)”是由南京大学教务处与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交叉学科创新培养项目,得到南京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大力支持。项目历时半年以来,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参与了诸多实践项目,接触了艺术文化工作的不同方面。此次展览既有课外实践的成果展示,亦不乏课内教学的思考衍伸。其中,“印象·漫游”部分是同学们结束了为期一周的赴港考察后完成的作品,港陆两地的文化在镜头中关联、融汇、结合,呈现出不一样的地域文化画卷;作为“新媒体文化与创意”课程与“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公益活动对接的产物,“数字记忆”展现了在这个技术变革的时代里,新的媒介如何塑造我们的历史记忆;“设计导论”的课程成果“二重奏”则激荡出声音与图像间的复杂关系;展览的最后部分“Frame”是对“艺术鉴赏与策展”课程的同学们自主建构艺术品话语体系的一次直观呈现。在整个展览中,绘画、音乐、影像、装置,多种艺术形式给观众呈现了更多可能,也显示出文化创意本身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展览名“BON BON”取自法语,既是思维碰撞之声,也是对观者的真诚邀请(Bon appétit)和创意才华的绝佳呈现(Bonne aptitude)。在这里,观者将以日常之外的视角反观日常,在另一种叙事里重现生活的另一个侧面,看思维的碰撞何以在个体与世界的交互中发生。


BON BON展于2017年3月在南京大学展览馆展出,获得江苏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演一等奖,于6月在南京艺术学院展出。

Frame 策展简介

作为《艺术鉴赏与策展》的课程展,本次展览是关于学生课程策展成果的展览——展览选择记录、放映学生们的策展想法。正如罗切斯特大学艺术史教授保罗·杜洛强调画框(frame)的修辞意义——此处,画框的修辞性作用与策展对范围边界的界定意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初涉策展课程的学生们的策展过程即建立起“画框”的过程,并在其中建构了独立的话语体系,从而在生产价值的同时作为被观看者提供了观看意义,无形的frame“既非附属物也非边界,而是一个感知、实践、规划在其中争相寻找自己的声音的动态空间。”在这个关于策展的展览中,我们将要目睹年轻的主体们将如何建构这个自己的动态空间。

策展成员:

14级文学院  张逸杰:"拿出想法、联想理论、建构意义是熟悉的,付诸实践则是头一回;换言之,策展到布展之间有着只有亲身操作获取经验才能填补的距离,很幸运在这次策展、布展的全过程中得到了这样的经验。"

15级大气科学学院  王渊渟:"第一次从头至尾地见证一个艺术展的诞生。从策展到布展,其实每走一步都有意料之外的枝节,最终的呈现则是idea与现实条件相互妥协的结果。实践的经历带来了新的视角,日后在观展时,除去那个核心的idea,也会留意真正为它带来生命的种种。"


二重奏



策展成员:

15级文学院  屈伸:"在策划的时候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很高兴,越到后面大家的思路越清晰,在布展前最后两三天和大吴、小毛、修远兮还有逸杰渊渟一起熬夜肝策划的时候体验了真正的效率和思维碰撞,再到后期的布展和维护,这一整个过程里所学到的,是在任何一节课里都学不到的,这样的经历虽然有苦有乐,但是受益良多。"

新媒体文化与创意

随着因特网的触角四处蔓延,“赛博文化”等文化新浪潮的出现彰显着“新媒体”这三个字已不仅作为一种新的媒介,而更加成为现代文明中人类的一种思考方式与生活方式。在如此的大背景下,“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通过多种媒介唤醒观者关于城市生活空间的记忆。在这些作品中,稚嫩的灵感有时温润、有时锋利,但足以启迪我们去思考、也激发我们去探见新媒体与文化的未来。

策展成员

15级哲学系  修远兮:"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精彩、精彩到激动人心的故事——学生作品展,艺术与文化创意的学生作品展,是多么富有真切的心灵和闪亮的眼睛。正如歌德所言“一盘奇怪的烩肉丁、反省和感情”,更何况,这是我们的展览。Bon,这是一颗种子,有关艺术的苦与甜。"

香港组




策展成员

14级文学院  颜凤清:“最初参与策展的单纯想法或许是想将自己的香港之行做一个总结,将那一段短暂却特殊的游学经历再回味一遍,在场景重又鲜活上演之后,也希望能有思考的痕迹长久留存。但在实际越来越深入各种流程之中,越来越发现“策展”并非一味地剖露组织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而是一步步提前在预想里完成与观者的对话。这里再次用上自己写介绍时用的一句话,我们希望“创造出这样一种开放的入口,它也许是一个比喻,一个谜语,或者一个寓言”,一个展览呈现了一些零星的思考闪光,同时又能让观众在体味过程中反馈、激发出多层次的思维碰撞,这就是一次策展最令人惊喜之处。” 

设计组

15级历史学院  蓝天翔:"我这次是做所有的展板,以及二重奏的导览册。设计只用了单色和波点。通过随心所欲的旋转和拼贴成型,不想传达任何东西。大家能够将自己的观念具象化并且有个空间来展示,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布展组

15级外国语学院  吴伊瑶:"Bon Bon的布置是相对自由且灵活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解决很多实际碰到的问题,要尽一切可能挖掘身边能够加以利用的工具与资源,大胆去尝试去周旋去碰壁,想好方案也要想好退路。也是因为很多客观条件,反而锻炼了一些平时不会用到的技能。因此布展的过程又是一个将fancy consciousness转化为flesh and blood的过程,是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切换,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将艺术设计的构想从漂浮的云间拉到现实的尘与土中。"

 14级哲学系  彭玮:"每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都赋予我们一种全新的解构与重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与现代,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联取得了另一种表达,人与世界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经历设计、策展、布展这一系列努力,我们对此感觉尤为深刻。"


14级历史学院  胡静:"布展是件很辛苦的工作,肩上会抗很重的担子,但还是希望下次自己能参与到策划与构想的环节中去。"


15级环境学院  张家伟:"每一件艺术品一旦被创造出来,也便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再属于任何人,而布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在构建着观者与艺术作品之间桥梁的过程。虽然这次只是作为一个帮手,但是在沟通着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这次经历中确实是获益匪浅。希望大家能够好好享受这一切,不负我们为你们熬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