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是我们当下的现实状态。
互联网,作为一种基于TCP/IP协议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全球计算机连接系统,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联络网,使得身处设备终端的任何人可以实现虚拟空间中的连接。
在这种虚拟空间的交流中,我们与谁在对话?(界面、电脑还是另一个人?)信息是如何被传达的?(没人在意。)作为一个社群,我们在当地怎样被联系在一起,在全球中又是如何相连?(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目前最大的困难,实际上是我们正在失去探索的能力,探索那些由科技决定的未知。我们宁可在黑匣子的后面躲进舒适的洞穴里,也不愿意去深入挖掘走出洞穴。挖掘不仅是一个动作,也是一则宣言,唤醒沉浸在虚拟世界的人们去思考什么是沟通以及什么是真实。
——指导教师陈静
作品简介:(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学生创作,《边界挖掘者》子作品)
Hello From the Other Side! 《在吗?》
黄小雯 李园蕗 刘思佳 孙云鹤 赵佳一
我要找到你,无论距离的远近,通讯信号的强弱,台风有没有过去,都要找一找,直到最后。这是 我们把这一个一个质朴的信念放到了tunnel中,联系这两个曾经受过热带风暴影响的城市,让信号干扰不阻碍我们前行。
什么时刻会让我们发现联系上一个人是多么迫在眉睫,即使在找寻TA的过程中充满了通讯障碍和各种不安因素。我们给出的答案是灾害发生时。当强力的灾害发生时,所有的财物、会所、恩怨在人的平安面前都不值一提,这时候哪怕联系到一个陌生人,人们的内心也会莫名感动,“你在,真是太好了”。正值香港数字台风信号一百周年,香港、南京二地也都是亚热带风灾的受难地,台风过往而风浪大作,雨势磅礴,七零八落,喂,你听得到声音吗?
Closer 《接近》
夏以韬 周梦莹 Mukeh Yakir Ron
人们并不总是真正互相了解,即便有时候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了解.我们总是根据自己所想,去对他人做出设想和评判,而不知道离真相有多远,也不知道离现实有多远。我们需要意识到,有时候进行斗争或者留有余地都是必要的。我们需要让自己更接近于理解和交流的平衡点。
“接近”通过让参与者在完美的视觉体验和美好的听觉感受之间进行选择来传递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认为大部分参与者可能会为了同时体验这两者而去折中权衡两者的质量,最终找到一个能够达到最佳交流的平衡点。
One Step Closer 《再走近一步》
郑雅茵 黄雅婕 江欣芷 许荧卿 郑诗琪
我们想通过这个装置表达,虽然认识一个人的过程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或者可能会充满着很多不确定性,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主动的、耐心的去认识一个人,就像这个装置一样如果你在半路停下来,你对面的人将会离你远去,你失去了一个通过这个人外表和声音去进一步认识他/她的机会。但是,如果你不断向前迈进,不管你们会不会成为朋友,这都会成为一段难忘的经历。
VISH
Eugenia Kim Lukasz Mirocha Stefan Palitov
Deeper 《再深一点》
The PGCC Team
历史总是不那么确定。我们通过文本、图像、地点、地图以及各种各样的材料来了解历史,但依然很难描绘所有的事实(如果有这样的东西)。有时,我们所见的并非所见,因为有那么多不可见。如果将不可见变得可见?通过“挖掘”从运河沿线城市所采集的照片,《再深一点》试图提供一种探索中国大运河这一世界遗产的方式。如果你挖得深一点,你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条河流,而是人们流动的面庞、情感和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
驻留一下,来这条河里,然后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作品简介:(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学生创作)
?-Centric 《以…为中心》
李梦琦,潘霄雅,范子蕙,卞秋怡
Low Battery 5% 低电量5%
尚恩洁 倪培海 修远兮 吴伊瑶 罗淇文
Icebreaker 破冰船
林文思 王渊渟 李珏 刘静涵 匡夙涵 王璐
每一段友谊都开始于相互产生兴趣的信号,不同于孩童直白的询问“我们可以交朋友吗?”,成年人在说“Hi”时都可能犹豫。Icebreaker意在探讨陌生人间的交流如何从静止走向发生,在蹦跳当中回到童年时期最简单的交友方式,或许是打破陌生人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
项目主持人:莫奔
Project Leader: Maurice Benayoun
指导老师:陈静
Adviser: Chen Jing
技术指导:王潇
Technical Adviser: Wang Xiao
展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