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先锋艺术家莫奔虚拟现实艺术展暨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师生创作展

New Media Pioneer Artist Mo Ben: Virtual Reality Art Exhibition and Nanjing University -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Creative Exhibition

“JUST DIG IT!: Maurice Benayoun虚拟现实艺术展”是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创新团队近年开展的系列国际艺术创新活动之一。自2016年以来,艺术研究院创新团队已经成功策划、举办、开展了包括“大师驻地”系列讲座、“大师工作坊”系列活动、“青年训练营”(包括暑期学校)、数字人文国际研讨会、“跨境文创实践研修”、“中国大运河(江苏段)多媒体资源库”等项目,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新案例库、报告和研究成果。

此次展览将是首次在中国香港以外地区展出法国先驱新媒体艺术家和理论家Maurice Benayoun(中译为 莫里斯·贝纳永,又被称为莫奔MoBen)的JUST DIG IT!系列新媒体艺术作品。


艺术家简介:


莫奔是法国的先驱新媒体艺术家和理论家,现居香港。他的作品采用的媒体形式多样,包括视频,置身其境式的虚拟现实、网络、无线技术、表演、大型城市艺术装置和互动展览,多件作品曾在巴黎蓬皮杜中心和香港等地展出。从1990年代至今,莫奔的作品获“奥地利电子艺术大奖”、“巴黎数码艺术石英大奖”、“巴黎网路艺术金奖”等在内的二十多项国际大奖。

此次展览的系列作品是莫奔教授的代表作,是其近年来最为大型、重要的展览之一,更是对20年前作品的反思和升华。该系列作品是莫奔教授在1995年完成的远程虚拟项目《大西洋底隧道》的升级版,第一次展示了从未向公众开放的艺术作品:《大西洋底隧道》(Inside the Tunnel Under the Atlantic),《色彩隧道》和《边界隧道》(Colors Tunnel and Borders Tunnel)更用虚拟现实的方式探讨了香港本地文化与艺术表现等问题。


《色彩隧道》和《边界隧道》Colors Tunnel and Borders Tunnel 2016


《色彩隧道》于2016年全新开发完成。这个新隧道探索关于色彩的问题,开放虚拟环境从网络获取的博物馆图像的数据资料。“成见”这个词的最初定义是用于印刷同样图像的印版,艺术家置疑彩色图像是如何常常用于表现肤浅观念,代表和促成了我们对于文化转换的理解。从网络上随机获取的香港图像,被标记成了不同的颜色。

《边界隧道》同样被开发与2016年,获取网络上关于政治边界的图像,关注它们对人们难于迁徙、相见和共居所产生的直接影响。


《大西洋底隧道》Inside the Tunnel Under the Atlantic 1995/2016


1995年当网络刚刚兴起之时,莫奔(Maurice Benayoun)使用来自法国国家级美术馆和魁北克文明博物馆的藏品图片创造了一个虚拟地下世界,作品交互同时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和蒙特利尔现代艺术博物馆进行――将这两座城市通过位于大西洋底部的世界第一条虚拟隧道连接起来。藏品图片形成了“文化障碍“,巴黎和蒙特利尔的人们必须通过由马丁·玛塔隆(Martin Matalon)创作的音效和音乐的引导,挖通隧道,才能彼此相见。

虚拟现实互动装置《大西洋底隧道》创下的“第一”纪录:第一个跨大洲虚拟现实装置;第一个拥有实时动态建筑的虚拟现实装置;第一个虚拟视频导演;第一个虚拟摄影记者;第一个使用人工智能的虚拟图书管理员;第一个虚拟作曲家;第一次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实时视频会面;第一个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


《隧道作品内的镜头捕捉》 Tunnel Shots 1995


这些照片是在《大西洋底隧道》装置的虚拟空间中捕捉的镜头。每一张都是独特的,保有拍摄时的日期和时间。令人惊叹的是,自从1995年以来这些照片的颜色和印刷质感似乎完全被保存下来。他们往往是绘画,抽象图,或者是在第一次挖掘之后的五天会面中特定时刻的记忆。


展览信息